会议专题

论小民族与”非遗”保护方式选择--结合在中国大兴安岭驯鹿鄂温克人、狩猎鄂伦春人地的调查

作为生态人类学、或环境史视阈中活跃的一分子、积极参与者,人类文化所呈现的多样性,是不同文化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因文化异质性、复杂性状况不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存在差异.小民族——传统生计为狩猎、采集,没有文字,社会组织松散、万物有灵观念等文化特点,使其对环境的依赖较为直接;同时,因文化共有的适应性特点的作用,当代小民族文化各个层面已经发生程度不同的演变.无疑,小民族”非遗”保护工作,是政府力争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善治之举,也是来自外部的干预文化变迁的因素.因而,”非遗”保护方式的选择便变得意义重大,因它有可能会将被保护的文化引向不同的方向与结局.

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源保护 小民族 文化传承

何群

内蒙古师范大学

国内会议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文

140-147

2017-05-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