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变迁中重构公共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与保护路径的再思考--基于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案例关照
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仅是传统社会的遗留物,而是区域社会民众共享的公共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立足于其公共文化的属性,通过契合当下社会的保护措施,恢复其公共文化的属性,在社会运行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文化属性的恢复必须突破遗留物思维下的遗产观和商业化时代文化资本论的局限,从人类社会共同体的立场出发,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维系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推动全球社会发展中的意义所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源保护 公共文化 社会变迁
张青仁
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288-295
2017-05-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