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内蒙古化德土城子地点晚中新世祖鹿新材料补记

根据20世纪50年代中苏古生物联合考察队在我国内蒙古化德地区曾发掘出大量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的线索,董为课题组于2013-2017年间对化德土城子地点进行系统发掘,并采集到很多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对鹿科化石做了一些报道.此后又从新材料中鉴定出了一些山西祖鹿Cervavitus shanxius,在此做补充记述.土城子山西祖鹿C.shanxius标本角柄较直,角环直径较大且骨质小凸更为突出;上臼齿内齿带发育;下前臼齿前棱呈圆弧状;颊齿尺寸比模式产地山西后垴的标本更大,同样具有上臼齿新棱发育,下臼齿无古鹿褶.通过将新材料的颊齿数据与相同及不同地点的其他4种祖鹿进行辛普森对数分析,认为新罗斯祖鹿C.novorossiae在化德地区向两个方向发生演化,形成了化德祖鹿C.huadeensis和山西祖鹿C.shanxius.土城子地点祖鹿颊齿冠高指数表明它们均为低冠型,指示了它们主要以嫩叶为食,说明晚中新世时化德地区草木茂盛气候温暖湿润.本文则对2015-2017年从土城子地点出土的山西祖鹿Cervavitusshanxius化石新材料进行补充记述,与其他祖鹿进行颊齿形态比较,并讨论其食性及其所指示的古环境。

鹿科化石 颊齿形态 食性 古环境

潘越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

国内会议

第十六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

合肥

中文

63-78

2018-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