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利玛窦墓地的30年守望
在400多年前的明朝,从西方来了一位老外,在北京生活十年后病逝京城,万历皇帝亲批赐葬京城.这个老外就是意大利传教士、神父、学者利玛窦(玛修里奇).利玛窦被安葬的墓地过去叫”滕公栅栏墓地”,也叫”洋人墓地”.1956年此地方做了北京市委党校校址(车公庄大街6号院).在改革开放时期,党尊重科学、尊重历史,于1984年将这块墓地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现存碑石63通,著名的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邓玉函、郎世宁、艾启蒙、戴进贤、杜德美、利类思、安文思、傅作霖等人皆长眠于此.利玛窦在北京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这是一段不应忘却的历史。这里是民间交往的地方,这里是一处历史平台,这里早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关注的一个地方。车公庄大街6号院,也因利玛窦墓地而闻名天下。这三十余年,是我国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也是中西方文化再次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相关的文物不仅要保护、爱护,更应该让文物为实现中国梦服务,发挥文物的作用。
利玛窦墓地 文物保护 中西方文化 民间交往
沈昌瑞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55-158
2018-06-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