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对杨梅白腐病的预防效果研究
杨梅白腐病的发生因素较多,其中发病率与果蝇的发生、杨梅成熟度均呈正相关。目前杨梅生产中,主要采用诱杀果蝇、及时采摘和避雨栽培等方式减少白腐病的发生危害,而有针对性的采用药剂进行预防的较少。本研究所采用的7种药剂在杨梅成熟开采期均能有效降低白腐病的发生危害。其中,6%寡糖·链蛋白WP,8%对氯苯氧乙酸钠SP和29%吡萘·嘧菌酯SC的预防效果在杨梅成熟采摘期稳定在80%以上;40%戊唑·腐霉利SC,38%吡唑·啶酰菌胺SC和35%氟菌·戊唑醇SC的预防效果在杨梅成熟前期较好,能达到80%以上,但持效性不长;13.3%抑霉唑硫酸盐SG的预防效果不佳,防效最高仅有65.5%左右。因此,综合考虑安全间隔期和防效持久性,可将6%寡糖·链蛋白WP,8%对氯苯氧乙酸钠SP和29%吡萘·嘧菌酯SC作为杨梅等特色小宗作物农药登记与应用的对象。
杨梅白腐病 预防性杀菌剂 使用剂量 药效评价
饶汉宗 谢子正 李阳
浙江省青田县植物保护检疫站,浙江 青田 323900 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浙江 杭州 310020 丽水市植保土肥站,浙江 丽水 323000
国内会议
南昌
中文
253-256
2017-11-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