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夒之辨--兼论古文字工具书的”夔夒两派”现象
笔者通过对二十本古文字工具书的抽查统计,对学界长期存在的“夔夒两派”和“夔夒混淆”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得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先前学界对甲骨金文()(夔)()(夒)二字的收集远不如现在多,故对其字形和用义缺乏深析明辨;二是对王国维这样的国学大师过于盲从,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是多数学者释()多为夒的重要原因可能在于夒者猴也,而猴者“进化论”之人祖也。诚然,笔者经多年研究发现,释()为夔,确确实实是一条死路(也正因此,学界对卜辞之高祖()一直缺乏深入研究),而释()为夔,才是一条行之无碍、四通八达、直通华夏神话初史真相的康庄大道。正如张雪明先生所说“夒字罕见”,不仅甲骨金文中夒字罕见,传世文献中与夒有关的史料也同样十分罕见。例如《汉语大字典》夒字条,仅引《说文》夒字条说明夒者猴也,今字作猱,所用篇幅很小;而夔字条却用了近两千字,分7项,指出多种与夔有关的历史事物,古史信息相当丰富,非常有利于深究上帝高祖夔的真相。殷商卜辞铭文中所载上帝高祖夔,实乃上古社会意识形态之中枢与灵魂,关系至大至广,具有“举一纲而万目张”的根本性重大意义,由此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最终有望驱散三千年神话迷雾,见华夏神话初史之大真相。
古文字工具书 夔夒两派 夔夒混淆
陈文敏
陕西省委党校图书馆古籍文献室
国内会议
河北廊坊
中文
576-590
2017-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