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化床气相沉积法提高粉煤灰流动性和活性的机理
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但其作为混凝土掺合料的掺量一般低于20%。分别采用葡萄糖酸钠C6H11NaO7(PP)、硫酸钠Na2SO4(NS)饱和溶液为改性材料,通过流化床气相沉积法(FBR-VD)对粉煤灰(FA)进行表面改性,以提高其水化活性和流动性,并探讨其作用机理.通过净浆流动性、强度、化学收缩和水化热等试验来评价改性粉煤灰对水泥工作性及硬化性能的影响;通过SEM分析改性效果、水化程度、微观形貌和改性机理;通过BET表征粉煤灰的比表面积.试验结果表明,FBR方法比直接掺加改性材料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提高粉煤灰的流动性,PP在提高流动性的同时略降低净浆早期强度,NS能够提高净浆早期强度并对流动性无影响;化学收缩和水化放热试验印证了水泥强度的变化规律;微观分析显示,PP主要通过其CHOH的有效羟基羧酸类基团吸附于球体表面,并形成表面水化膜,对粉煤灰球体产生了改性作用,特别是PP可预先吸附于FA球体的未燃尽碳中,减少未燃尽碳对减水剂的吸附,从而提高其流动性.NS可与FA球体中的活性矿物SiO2、Al2O3发生反应,产生预激发作用,并且利用水化产物对FA球体的缠绕固结作用来提高浆体强度,即通过化学与物理的双重作用来提高粉煤灰水泥浆体的早期强度.对PP+NS复合激发来说,兼具有PP和NS两者的优点.
混凝土 粉煤灰 表面改性 流化床气相沉积法 水化活性 流动性
吴凯凡 朱洪波
同济大学先进土木工程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804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68-179
2017-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