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区”到“社群”的视角转变--以历史街区公众参与实践为例
本研究以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基于东四南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公众参与实践为例,结合案例与理论分析,综合探讨“社区营造”的价值与局限性,分析将“社区”视角转变为“社群”视角对公众参与实践带来的积极影响.从“社区”衍生出的“社区营造”概念以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等地的小城镇、乡村、城中村公众参与实践经验为基础,在指导现代大城市核心区的公众参与实践中存在一定局限性.本研究将“社群”概念引入公众参与实践,并集合案例分析其发挥的作用:引入“社群”视角不仅有助于针对当下互联网普及的社会关系背景,将公众参与实践的多元主体纳入平等考量,更有助于有意识地引导多元主体的交流互动,从而避免传统公众参与实践过于偏重社区视角带来的问题,为公众参与实践打开探索的新维度.
城市规划 公众参与 多元主体
王虹光
北京市城规技术服务中心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1-9
2018-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