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拆违”看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与再生困境
自2016年始,上海市开始对“五违”行为进行集中整治.在历史文化风貌区内,这一行动因涉及大量历史建筑的物质更新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衡复风貌区内永康路“拆违”工作为例,梳理了风貌区的现状特征,回顾了历史城区保护与再生的关键议题,探讨了真实性与完整性、多样性、产权制度的重要性,并对“拆违”的工作机制与利益关系进行了阐述.围绕着历史城区保护与再生的关键议题,从各方利益调和、不同产权类型房屋保护措施制定、保护理念与方法、城市再生机制缺陷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历史风貌保护区保护与再生的困境.本文得出结论:城市管理者应仔细甄别区域历史层积、梳理历史文化价值,理解并积极协调“拆违”涉及的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关系,完善管理机制与工作方法,更新遗产保护与城市再生理念、变“原貌修复”为“整体性保护”,避免风貌区内遗产保护与城市再生陷入困境或误区.
历史文化风貌区 违建拆除 遗产保护 城市再生
胡淼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1-10
2018-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