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句法的非保护类历史街区更新方法探究--以武汉市花楼街历史地段为例
非保护类历史街区在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其看似并不丰富的历史价值而被排除在法定保护之外.如何在维持历史性结构的前提下重塑它们的活力是亟待解决的难题.空间句法理论认为,对空间内在的功能结构及规律的探索需建立在物质空间的分析上,这为非保护历史街区的空间分析提供了量化的基本途径.本文运用空间句法的理论与方法,构建汉口老城区以及花楼街历史地段的拓扑关系模型,从宏观、微观两个尺度,历史发展、功能演变、空间结构以及视觉感知四个方面对其空间关系进行解读.总结出非保护类历史街区区别于一般历史街区的典型特征如下:1非保护类历史街区在城市建设的历程中路网逐渐和功能逐渐内化,导致城市文脉断裂;2此类街区区位优越,功能承载潜力较强,但现状的业态功能极其单一;3街区深度较大,与外部环境产生脱节;4街区识别度不高,大部分空间存在可视性与可达性过低的问题.根据分析结果,从文脉传承、功能承载、街区通透性以及改造模式上提出更新策略,尝试为非保护类历史街区的更新保护提供方法借鉴和思路引导.
非保护类历史街区 更新策略 空间句法 拓扑关系
朱一凡 邵美琪 陈锦富
华中科技大学
国内会议
杭州
中文
1-14
2018-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