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历史街区商业改造下的多方参与机制

2000年以来,随着“思南公馆”、“武康路历史文化名街”、“巨鹿路欧洲风情街”等商业开发项目的陆续开业,老洋房已成为沪上旅游的新地标.然而,除了“思南公馆”是老洋房住宅街区的整体性开发外,其余一些老洋房开发项目基本都是处于半商业半居住的街区内,这些街区内老洋房的商业改造对周围居民的居住安全和隐私保护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了“居改非”的灰色地带.本文以上海衡山路-复兴中路历史风貌保护区为例,通过对商住混合型老洋房的改造现状、租户属性等的调查与分析,明确“居改非”现状下老洋房的居住空间、租赁关系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探讨商业变迁下历史街区中居住空间的多方参与保护机制.由于商住混用的老洋房所有权属于上海市政府,居民只有老洋房的使用权,新承租人和原居民之间所以没有书面租赁协议,这导致非正规租赁在这些房屋“居改非”的主要原因.因此,从现有政府对老洋房的单一监管,逐步转变并建立政府指导、居委会协调、商户与居民多方参与保护机制,对已形成的半商业半居住化街区进行自治型管理,以激发居民和商户对历史街区风貌保护以及城市文脉传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历史街区 商业改造 多方参与 历史风貌保护 文脉传承

周霏

上海交通大学

国内会议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杭州

中文

1-9

2018-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