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刍议
心律失常临床十分常见,包括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何一项异常.心律失常临床上常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两大类.功能性多与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脏神经官能症有关.器质性多由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病等引起,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时尤为多见,是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除器质性心脏病和高血压患者可合并各种各样的心律失常外,其他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胸、心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等均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并可导致临床症状而需要治疗.中医没有心律失常的病名,其临床症状多与中医”心悸”、”怔忡”、”胸痹”、”虚劳”、”昏厥”等相似,多为邪毒外侵、耗气伤阴、气血两虚、阴阳失调、络脉不和所致.心律失常的中医药治疗强调从整体观念出发,明确诊断,辨证施治,立足治心,兼顾他脏,同时注意病证结合,紧扣“正虚、气滞、血瘀、痰浊”,对证治疗,消除致病因素。具体施治做到:及时准确使用现代诊断技术以助诊治,中医同病异治与西医一病多型的有机统一,中药性味功效与其药理机制的有机吻合,结合心态饮食、生活起居等的调摄。相信随着临证手段及理念的不断更新,中药剂型的不断改进,中医药抗心律失常定会取得更加成熟的效果,使患者真正受益。
心律失常 中医药治疗 整体观 辨证施治
孙伯青 程刚 顾佳
江苏省昆山市中医医院 215300
国内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急诊分会换届会议、四川省中医药学会急诊专委会2017学术年会
成都
中文
316-317
2017-10-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