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洞穴系统碳循环的初步监测结果
喀斯特洞穴(包括裂隙)在喀斯特地区普遍存在,是喀斯特地区常见的自然景观,从南到北、从高山到平原、从内陆到大海均有分布,但地带性特征明显,这是因为洞穴的发育主要受地质和气候因素的控制,如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洞穴密度大多为每千平方千米数10个,北方和青藏高原等地区要少得多.课题组在大量野外调研的基础上,于2015年9月开始对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内的一个洞穴系统(沙湾洞)进行了全方位观测及采样分析,主要利用LGR公司生产的同位素分析仪(LICA-912-0003)在线分析洞穴不同位置的CO2浓度及稳定同位素等指标,用RAD-7测氡仪实时在线监测洞穴空气的氡浓度值,其他微环境指标,如洞穴空气温度和湿度等也设置相应设备在线连续监测,同时还监测着5个分布在洞腔不同位置的洞穴滴水点的滴率值,并大致按每周一次的频率采集这5个滴水点的滴水样品进行无机碳同位素和八大离子等指标的分析。
喀斯特洞穴 生态系统 碳循环 稳定同位素
罗维均 王彦伟 曾广能 王世杰 杨瀚凌 王阳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81;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贵州普定562100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8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81;贵州民族大学化学与生态环境工程学院,贵阳550025 贵州民族大学化学与生态环境工程学院,贵阳550025
国内会议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
西安
中文
535-536
2017-04-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