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古代陡山沱期磷循环的矿物学记录
在华南埃迪卡拉纪地层中,产出了举世闻名的大型-超大型海相磷块岩矿床.尽管经过多年研究,目前对大规模成磷作用的机理仍然存在争议.研究表明,海水中磷酸盐的最终沉淀需要经过高度富集才可实现.笔者对贵州瓮安陡山沱组含磷地层及其中的海绿石进行了研究。初步观察表明,在磷矿层下部砂岩及部分磷块岩中局部层位含大量海绿石矿物,这些矿物呈浅绿色,为极细小片状矿物集合体,主要以胶结物形式充填于陆源碎屑颗粒和砂级磷质颗粒空隙之间,表明其为原地化学沉淀产物,指示同生—早期成岩阶段底部海水和孔隙流体为弱氧化—弱还原(次氧化)条件。大量研究表明,与显生宙海绿石大部分集中产于水深约200-300m,具有低沉积速率的外陆架至上斜坡较深水环境不同,已知的前寒武纪海绿石普遍沉积于具有较高沉积速率的潮间带至浅潮下带环境。
海绿石 磷循环 矿物学 海洋环境
佘振兵 欧阳光 余亚林 邹绍铭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武汉43007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
国内会议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
西安
中文
541-541
2017-04-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