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西南天山新生代隆升-剥露特征及其对找矿的启示

矿床都有一定的原始形成深度,并往往都经历了多期次的改造与叠加.一些矿体由于其形成之后经历强烈的构造隆升、剥露而被剥蚀殆尽,或者由于其形成深度太深、后期剥露程度不够、而且目前的勘探手段无法探知而暂时不能为人类所利用,只有部分含矿地质体处于合适的剥露程度而出露于地表或保存于地表以下一定的深度,能为人类所利用.研究区位于西南天山,地表出露有一个大型的巴雷公碱性花岗岩体和一系列串珠状的超基性小岩体,侵位于志留—泥盆系的乌帕塔尔坎群中。在巴雷公花岗岩体的下游发育了多个新生代沉积盆地,本次研究主要是围绕巴雷公岩体,在盆地内部的中—上新统和上新统—早更新统中的砾石成分进行研究,选择了7个典型地点进行砾石统计。统计内容包括岩性描述和粒径测量,重点关注砾石成分的统计,并根据每个统计点不同岩性颗粒数所占百分比作饼状图。

矿床成矿 巴雷公岩体 砾石成分 找矿潜力

陈正乐 张文高 张青 霍海龙 王晓虎 周振菊 孙岳 马骥 杨斌 张涛

中国科学院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动力成岩成矿实验室,北京100081;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南昌330013 中国科学院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动力成岩成矿实验室,北京100081 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南昌330013

国内会议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

西安

中文

684-685

2017-04-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