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术后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静脉回流障碍性周围血管疾病,多发生于下肢,是骨科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DVT的早期诊断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取得满意疗效和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关键.多数学者认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DVT的首选诊断方法.静脉血流减慢、血液高凝状态和血管内皮损伤是形成DVT的三大病因。如果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骨科大手术后DVT的发生率为50%-54%。长期卧床——肌肉的活动量减少,失去了肌肉泵的作用,下肢深静脉回流减缓。创伤和手术刺激——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血管壁和组织的损伤,启动了外源性、内源性凝固系统,增加了血小板的聚集、粘附性和凝固能力,促使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由多因素导致的,任何单一因素不足以引起血栓形成。对存在危险因素的病人,需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尿激酶可直接激活纤溶酶原,使之转变为纤溶酶,进而水解纤维蛋白。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对尿激酶有亲和力,使尿激酶很快渗人血栓,激活血栓中的纤溶酶原,从而导致血栓从内部溶解。对于高危病人和易栓病人,重在预防。术前常规行血液流变学检查,围手术期可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肌注、肠溶阿司匹林及活血化瘀类中药口服预防。对于脊柱手术、人工关节置换或髋部、股部内固定的病人,术前术后常规检测D二聚体,以判断有无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主动下肢肌肉舒缩训练,病情允许可早期负重。髋关节术后因患肢疼痛、肿胀等因素的存在,在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易漏诊失治,应仔细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发现及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属祖国医学“脉痹”“血瘀证”的范畴。是由瘀血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受阻,脉络痹阻而致。瘀阻是本病变化的根本,所以活血化瘀是治疗宗旨。湿热下注者宜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血瘀湿重者宜活血化瘀、利湿通络。久病脾肾阳虚者宜活血利湿、温肾健脾,始终遵守“总以祛瘀为要”的原则。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基础是瘀血阻滞,治以活血利湿、祛瘀通脉为主。内服消肿破瘀饮,外敷消肿破瘀洗剂,配合尿激酶静滴、利发沙班口服。现代药理证实:方药中的活血化瘀药物,如红花、苏木、川芎、丹参、穿山甲、水蛭等,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扩张周同血管,解除血管痉挛,抗凝、抗血栓和促纤溶作用,起到了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茯苓、苍术、黄柏、木瓜、牛膝等具有清热利湿,逐瘀消肿作用。外敷消肿破瘀洗剂早期外敷患肢,能够除湿、消肿、止痛,有利于肢体肿胀的消退。不仅有治疗作用,还有很好的预防DVT的作用。

骨科手术 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 中西医结合 临床治疗

甄红军

邯郸市中医院骨伤科,河北邯郸

国内会议

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

广东惠州

中文

255-256

2016-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