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理论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应用
”治未病”理论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内经》中出现”治未病”一词的还有2篇.《素问喇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现代理论分析认为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刘明教授将“治未病”理论贯穿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多个环节,能高屋建瓴的指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降低疾病发生、防止并发症出现、防止疾病复发,从而降低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下肢深静脉血栓 治未病理论 中医药治疗 临床应用
张玉冬 刘明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国内会议
济南
中文
33-35
2016-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