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和中国关于”文明”概念的差异:畜牧生活、环境保护论和政策
20世纪以来,俄中蒙三国的学者就蒙古人是否具有自己的”文明”这一问题展开了长期的研究和讨论.因为蒙古人不仅在蒙古,而且在其他国家比如中国和俄罗斯都有分布,所以研究不同的蒙古人群体在不同的主流文化、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政策、以及不同的学术和学派架构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不同蒙古文明,应该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因为这一根本性的区别涉及到不同的蒙古人群体所在国家发展自身”文明”概念的利益,所以不同国家的蒙古人(即蒙古和中国的蒙古人)所形成的”文明”是具有不同意义的.作为例证,本文中会重点讲述大家通常提及的”游牧”和”牧场”概念下蒙古文化和文明的独特元素.在蒙古,20世纪下半叶这一概念进一步发展成为”游牧文明”,而在中国的内蒙古却形成了与此稍有不同的”草原文明”.而”草原文明”涵盖在了更为广义的”中华文明”中.这可以很明显地告诉国家政策是如何影响”文明”这一概念的构建过程的.因此并没有所谓的”文明”,而是执政政府干涉文明的建设,决定了一个民族会有什么样的文明.事实上,干涉文明建设的不仅仅是国家政府,除此外,评判文化元素的国际性研究在”文明”的构建过程当中也发挥了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在蒙古,当前一些对畜牧主义(牧场)不满的全球环保人士质疑,蒙古人是否具有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文化元素,即”移动式的畜牧(牧场)方式”是构成这一民族文明的关键因素.
蒙古 中国 游牧文明 畜牧生活 环境保护 国家政策
D.Bumochir
伦敦大学学院人类学系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307-329
2016-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