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部分中强地震前后地壳介质泊松比变化分析
新疆是中国大陆内部强震活动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地震频次高、强度大、分布广.地震预报工作者一直在积极尝试将各类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地震预测研究工作中,努力提高地震预测的科学水平.在地震孕育过程中,由于孕震区应力的增加,地下介质将产生微破裂等变化,从而引起介质弹性参数发生变化,地震波通过孕育区时,波速会相应发生变化,这是利用波速比异常预测地震的重要依据.本文联合接收函数H-k方法和时间窗滑动方法,滑动分析了新疆5次6级地震震中距200 km范围内、27次4.5-5.9级地震震中距100 km范围内的地震台站下方地壳介质泊松比在地震前后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在4Ms6地震,4次5.0<Ms<5.8地震,1次4.6 <Ms< 4.9地震中观测到震前泊松比出现低值异常,变化形态特征呈“V”字型,地震发生在“V”字形成的尾端,地震发生后,泊松比继续回升。在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一和静Ms6.6地震前2-3年不同时段,5个震中距小于13 0 km台站的地壳介质泊松比相继出现了较为明显且持续的下降过程,4个台站的下降幅度大于均值误差;6个震中距大于150 km台站的地壳介质泊松比在均值上下波动,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和低值持续过程。在进行地壳泊松比滑动分析时,需要挑选相关性好、莫霍面一次反射转换波(Ps)清晰且到时一致的接收函数。由于新疆地区地壳结构复杂,因此,选择合适的被跟踪台站十分重要。结合对30次地震震例的分析,认为在新疆东部选择雅满苏(YMS)、中部选择库米什(KMS)、北天山选择乌苏(WSU)、南天山中段选择乌什(WUS)、柯坪块体选择八盘水磨(BPM)、阿尔金断裂尾端选择于田(YUT)地震台用于动态监测附近区域地下介质泊松比变化可行。
地震预测 地壳介质 泊松比 变化规律 新疆地区
唐明帅 王海涛 魏芸芸 李艳永 王琼 苏金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乌鲁木齐 830011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 100045
国内会议
青海海东
中文
19-19
2019-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