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从四川长宁6.0级地震的发生看大凉山次级块体的孕震环境

为了解决以断层为中心的思想在分析中国地震在空间上的变迁、地震前兆的时空分布以及地震前后应力场的演化上遇到不少困难的问题,以块体为中心研究地震的想法被提了出来.我国大陆几乎所有8级和80%—90%的7级以上强震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带上,表明地块间的差异运动是大陆强震孕育和发生的直接控制因素.鲁甸6.5级地震的发震断裂的走向及其左旋走滑性质和长宁6.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的走向及其右旋走滑特性与川滇块体的顺时针旋转和四川块体的逆时针旋转是完全吻合的,因此,这两次地震及其构造活动可看成是大凉山次级块体西东边界的最新活动。大凉山次级块体的东边界可能比原先认识的更靠东。马边-大关地震带1974年5月11日云南大关北7.1级地震距今已45年,正在接近我国西南强震的50年的大致周期。2015年5月份,在大凉山次级块体鲁甸地震区和马边-大关地震带各1个温泉分别获得了1487 ℃和1380℃的CO2-CH4间碳同位素平衡温度,说明大凉山次级块体底界流变层的温度很高,非常有利于其上覆孕震层孕育地震。因此,未来5年大凉山次级块体东西边界发生走滑型强震、南边界发生逆冲型强震的可能性极大。

长宁地震 大凉山次级块体 孕震环境 强震危险性

赵慈平 王云 李其林 冉华

云南省地震局,昆明 650224

国内会议

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19学术交流会

青海海东

中文

175-176

2019-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