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7日长宁M6.0地震的构造背景
继2018年12月16日四川兴文M5.7和2019年1月3日珙县M5.3地震后,2019年6月17日长宁M6.0地震的发生,使得长宁地区再次成为社会和地震学术界关注的重点.本文对此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作一简单介绍.分析认为,此次长宁地震应该是NE向古构造应力场释放的结果。精定位结果同时显示,余震呈现出较为宽阔的NW向条带,主要分布于主震震中至巡场长约25 km的区域,而恰对应双河背斜的轴部部位。一般而言,背斜轴部是构造应力最集中的地带,且在轴部往往发育有轴向劈理和与褶皱轴近平行的纵向节理。据此分析,余震主要是沿双河褶皱轴向劈理和纵向节理发生构造强化、贯通、破裂的结果。而经由华蓥山构造带传递而来的NW-SE向的现今应力场,对这些余震的发生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与轴向结构面近于平行的应力作用使褶皱轴部不连续的劈理和纵向节理变得更为脆弱和易于破裂。
长宁地震 地质构造 演化规律 应力场
常祖峰 王光明
云南省地震局,昆明 650224
国内会议
青海海东
中文
179-181
2019-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