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铀同位素破碎年代学的黄土细颗粒产生机制研究
本研究测试了中国北方多个潜在源区物质(包括戈壁沙漠、阿拉善干旱区、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干旱区以及黄河现代沉积物)的(234U/238U)比值。结果表明阿拉善干旱区是黄土高原的主要源区,戈壁沙漠、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干旱区以及黄河现代沉积物均不太可能是黄土高原的主要源区。沙漠磨蚀不太可能是黄土高原细颗粒的主要产生机制。黄土高原细颗粒主要是祁连山东北缘物质通过高山过程产生,搬运至阿拉善干旱区然后经过短暂的混合通过西北风搬运至黄土高原沉积。
黄土细颗粒 产生机制 搬运过程 铀同位素破碎年代学
李乐 李高军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表生地球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23
国内会议
合肥
中文
1-1
2017-11-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