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陨石的高精度钾同位素特征:对月球起源的指示
为了解释这三个中等挥发性元素的同位素差异,使用了MAGMA代码开展热化学计算,模拟了上陆壳成分在一定的温度(1000至3000K)和压力(C1至10bar)范围内K,Cu和Zn以及超过250个化学相的蒸发。结果显示,亲铜元素Cu和Zn由于具有高活度系数,更容易进入气相产生大的同位素分异,而亲石元素K易于停留在硅酸盐熔体中而不产生分异。根据多个挥发性元素同位素体系在玻璃陨石和月球样品之间的对比,认为挥发性元素在玻璃陨石中丢失的机制和条件完全不同于月球。月岩中的重钾同位素反映了月球形成大撞击事件的主要特征,而月球的Cu和Zn同位素分异更有可能是岩浆洋蒸发或晚期撞击蚀变的结果。钾同位素因此成为研究月球起源和行星分异的更可靠的工具。
月球起源 玻璃陨石 钾同位素 分异行为
蒋云 王昆 陈恒 徐伟彪 季江徽 Stein B.Jacobsen
中科院行星科学重点实验室,紫金山天文台,南京,210008 地球和行星科学系,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密苏里州,63130 太空科学研究所,澳门科技大学,澳门 地球和行星科学系,美国哈佛大学,马萨诸塞州,02138
国内会议
合肥
中文
1-2
2017-11-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