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患者首次输注唑来膦酸引起急性期反应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骨质疏松患者首次输注唑来膦酸后发生急性期反应(acute phase response,APR)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Embase、Web of Science、CNKI、Wanfang、VIP,收集报道唑来膦酸首次输注致APR的危险因素的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7年7月.依据渥太华-纽卡斯尔质量评估量表(NOS)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纳入文献共17篇,共1981例研究对象,发生APR(APR(+))979人,未发生APR(APR(-))1002人.NOS评分均≥6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APR(+)患者年龄(MD=-3.27,95%CI:-4.54~-2.01,P<O.OOOO1)低于APR(-)组,有骨折史者(OR=2.31,95%CI:1.29~4.13,P=0.005)的APR发生率更高,既往口服含氮双膦酸盐(nitrogenous bisphosphonates,N-BPs)者(OR=0.27,95%CI:0.17~0.41,P<O.OOOO1)及预防性使用解热镇痛药者(OR=0.14,95%CI:0.05~0.37,P<O.OOO1)APR发生率较低.体重指数、肌酐清除率、钙剂使用史、骨化三醇使用史和性别与APR的发生无相关性. 结论:低龄、骨折史是APR的危险因素,既往口服N-BPs、预防性使用解热镇痛药是APR的保护因素.
骨质疏松 唑来膦酸 急性期反应 危险因素 安全用药
李萍 李潇潇 赵荣生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南京211198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北京100191
国内会议
西安
中文
507-513
2017-11-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