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格局中的“保护地”研究
本文理解”保护地”有自然保护地和人文保护地.保护地应该是人为划定,而且通过法律及其它有效方式用以保护和维护其原生景观状态.保护地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天然林部分的国家森林公园,保护有生物多样性、自然及文化资源的土地或海洋.也有文化遗产地,包括历史城市,历史地段,历史遗址地.人地关系理念经过数千年积淀形成特定地域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成为城市景观传统的文化基因。现代城市建设以完全实用功能为目标布局空间,破坏城市地理景观传统。历史城市风貌规划必须保护自然山水系统脉络,保存体现历史城市风貌特征的重要河流和山岭,以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南京建城布局主要为4个阶段:六朝时期,南唐时期,明朝,中华民国;历史上4个轴线为各自中心形成的棋盘式街巷,局部地段受地形及水系影响有曲折变化。现代城市改建道路时应该充分发挥山脉、河流、城墙、绿化等景观空间有机交融的特色,保留其历朝城市轴线和道路系统线形。从整体上按照地理格局、城市历史区域和文物古迹3个层次,构成完整的保护系统。
城市建设 景观规划 保护地 地理格局
姚亦锋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院
国内会议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2017江西萍乡年会
江西萍乡
中文
50-51
2017-07-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