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背景下风景名胜区的进与退
全域旅游是基于国内旅游需求的结构性转变以及以景区(点)建设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存在的局限性而提出的综合性旅游发展理念.有丰富旅游资源和优美自然环境的风景名胜区是全域旅游重要的载体和旅游目的地,两者之间唇齿相依,其在辐射带动周边镇村旅游发展中地位重要.由于缺乏区域统筹和协调机制,传统的风景名胜区旅游方式以景点式、小规模为主,难以形成区域旅游聚集效应.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风景名胜区与全域旅游之间的关系,针对风景名胜区发展存在的四大典型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全域旅游背景下风景名胜区四大发展策略,全域旅游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的系统配套,旅游要素配置全域化。应通过规划引导,全域统筹,建立“区内游,区外住”、“山上游,山下住”的“旅宿分离模式”,发挥“旅游+”功能,实施项目退出机制。区内在遵循保护第一原则前提下,根据环境承载力和资源适宜性,合理配置科普教育类项目,禁入与风景保护无关的项目,强化景区公益性职能,防止景区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之风蔓延;区外依托周边镇村布置旅游服务基地和游乐型项目,并承接区内外迁的项目,使旅游相关要素和产业在镇村集聚。逐步扭转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和过度依赖门票经济的模式。以退促进,景区保护与全域发展相结合,推动风景名胜区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带动当地居民脱贫致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全域旅游 风景名胜区 资源利用 产业规划
易桂秀 胡而思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国内会议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2017江西萍乡年会
江西萍乡
中文
61-66
2017-07-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