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辐射事故损伤相关基因的生物剂量学研究
目的:探索辐射损伤相关基因在急性辐射损伤后的生物剂量学应用. 方法:采用基于PCR技术的基因芯片方法,采取3名健康成年人的外周血,0-4Gy137Csγ射线照射,照射后不同时间(3min、15min、30min和1h)提取细胞RNA,经逆转录后进行功能分类基因芯片分析,表达变化倍数在2倍以上即视为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并根据其差异表达量进行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分析. 结果:通过剂量-效应关系和聚类分析筛选出ABL1等17个候选基因,再经时间-效应关系筛选出其中7个目的基因:CDK7、CHEK2、GADD45A、OGG1、PCNA、TP53和XRCC1,进一步拟合分别得到其剂量-效应曲线. 结论:7个辐射损伤相关基因具有成为辐射生物剂量计的潜力,有望在核与辐射事故后大规模伤员的应急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急性辐射事故损伤 生物剂量学 基因芯片 PCR技术
王津晗 王彦 徐畅 杜利清 纪凯华 何宁宁 柳杨 刘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天津市放射医学与分子核医学重点实验室,天津300192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727-730
2017-02-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