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基于不同仿真方案的胡同智慧路灯偏好研究

智慧路灯具有尺度大、模块多、外观复杂等特征,囿于仿真方案比选缺乏,北京副中心出现了部分尺度过大、密度过大、颜色过深的智慧路灯,引发较大争议.在尺度狭小、风貌独特、文脉深厚的历史胡同,智慧路灯形式选择尤应慎重且需要广泛征求民意.论文综述了国内外街道公众参与、环境偏好调查及VR与AR评价应用成果,设计并组织了北京杨梅竹斜街智慧路灯市民偏好调查.将市民划分为居民组、游客组、网民组三种类型,针对四款智慧路灯分别建立了简单平面、环境效果、VR多角度、AR真视场四类智慧路灯仿真模型,于三类特定场景做出了市民偏好调查.研究表明,设计师反响较差的古典宫灯方案却受到了居民与游客的普遍欢迎,居民组与游客组对于智慧路灯功能的需求显著不同,前者更偏好于街道监控、广播与照明本身,后者更在乎附加服务如wifi、智能照明、手机充电与报警功能.较之传统仿真方案,AR与VR调查方案更加贴近居民需求,VR的场景体验感与居民参与度最佳,AR对单点方案展示更加精细真实.

智慧路灯 市民偏好 公众参与 仿真分析

熊文 阎吉豪 朱金城 赵浩哲

北京工业大学

国内会议

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

成都

中文

1-16

2019-10-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