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页岩油微观赋存机制研究

页岩油常以互溶态、吸附态和游离态赋存于泥页岩地层内,且以吸附态和游离态为主要赋存方式.互溶态页岩油吸收于干酪根,几乎不动(即不可采),而吸附-游离态页岩油是潜在可采的(即可动的);但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游离态页岩油是最具有可采性的部分.本次研究中,建立了页岩油赋存(吸附、游离)的定量评价模型,并在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泥页岩进行了应用。模型评价结果与OSI方法具有可比性。研究表明,对于一定的孔隙形态,页岩油吸附比例与ρ2/ρ1和dm/H均呈负相关性。也就是说,当吸吸附相密度相对于游离相密度越大,吸附比例越高;吸附厚度相对于孔径越大,吸附比例也越高。根据理论模型,确定了东营凹陷沙河街组页岩油吸附比例为0.21-0.48(平均0.32)。贫有机质(TOC<1%)页岩的吸附比例低于含一富有机质(TOC>1%)页岩,这是因为前者的平均孔隙直径较后者大。因此,当页岩具有相同的含油量情况下,贫有机质岩相是页岩油开发较有利的岩石类型。

页岩油 微观孔隙结构 赋存机制 吸附比例

李俊乾 卢双舫 张婕 薛海涛 张鹏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非常规油气与新能源研究院,山东 青岛,266580

国内会议

第十六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重庆

中文

793-794

2017-12-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