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超深层油气来源与演化、破坏研究
塔里木盆地塔深1井、中深5井、顺北1井、富源1井等>6500m、>150℃的超深层,不断勘探出液态烃;而在四川盆地普光和安岳气田则为干气.深层-超深层已成为了我国油气勘探的重点.但是,超深层勘探成本高、风险很大,人们对深层油气的来源、破坏甚至”死亡”的界线,还认识不清. 深层石油的热成熟作用导致液态烃向气态烃、长链烃向短链烃和固体沥青的转化。目前主要考虑初始石油的成分、埋藏热历史(包括地温梯度、最高温度及受热持续时间),通过实验模拟获得动力学参数值,而后进行动力学模拟计算,加以确定。但实际上,石油的稳定性还受到流体压力、体系开放与封闭以及储层矿物性质、储层沥青和地层水分布等方面存在差异。可以对比不同油气藏油裂解、破坏程度,确立将这些程度参数值与各种可能控制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预测油气裂解或演化程度、甚至“死亡”的模式。 综上所述,有机硫同位素组成、金刚烷和硫代金刚烷浓度,结合其他地质地球化学参数,可以确定深层、超深层油气的来源和演化。
深层油气 物源分析 裂解程度 死亡模式
蔡春芳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市,100029
国内会议
重庆
中文
809-809
2017-12-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