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渤海油田庙西南-黄河口东-莱州湾凹陷原油硫化物分布特征及烃源岩成因

随着渤海油田勘探开发进程的不断加深,近些年盆地边缘凹陷内油气勘探的力度逐渐加大,并愈加重视对烃源岩的研究评价工作,随之而来的是渤海湾盆地东部从庙西南洼-黄河口东洼-莱州湾凹陷,由东北-西南凹隆相间的地质格局内发现的一系列含油气构造,这些构造内的原油大多拥有较高的含硫量,很难不使人联想到所在凹陷古近系烃源岩层中广泛存在的碳酸盐岩,与渤海油田其它地区的古近系地层不同,这些碳酸盐岩所在的地层中发现有大量诸如石膏等硫酸盐矿物,且缺少黄铁矿,这为硫元素向干酪根和沥青质中富集提供了条件,本文对来自庙西南洼、黄河口东洼、莱州湾凹陷的16个原油样品进行了硫化学发光检测器(SCD)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FT-ICR MS)分析,包括原油中的硫化物类型以及分子结构,发现常规原油中硫元素的分布非常分散,而含硫量较高的原油中硫元素大量富集在甾烷、胡萝卜烷、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等几个特定系列的化合物中,这种硫元素富集的高度专属性表明它是在早期成岩阶段键合进入干酪根而后进入沥青质的,结合当地热史可以认为含硫原油在储层内经由TSR(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等次生改造作用形成的可能性不大.

渤海油田 原油样品 硫化物 分布特征 烃源岩 形成机制

燕歌 王飞龙 崔海忠 汤国民 王富民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天津市,300459

国内会议

第十六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重庆

中文

887-888

2017-12-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