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IST靶病灶客观反应截断值的再评估:以非小细胞肺癌肺内靶病灶为例
目的:RECIST靶病灶客观反应截断值是在缺少客观影像学检查手段的年代划定的,因此它定义的病情稳定包含了很大的区间,对于判定肿瘤客观缓解与进展不够敏感.本研究基于当前临床实践中的影像学测量变异度,探讨如何调整靶病灶客观反应截断值. 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肿瘤科住院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预先选定了78处肺内靶病灶.两名工作经验10年以上的放射科医生通过PACS工作站分别独立测量肿瘤最长径,其中一名放射科医生间隔四周后重复测量一次.应用Bland-Altman法计算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变异度,应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价相应两组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结果:Bland-Altman法分析显示全组病灶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变异度的范围均近似于RECIST客观反应截断值的范围.但剔除测量径线明显不一致的病灶后,Bland-Altman散点图显示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变异度的范围均在±10%之间,观察者测量差异的绝对值的95%的一致性界限在±3mm之间.无论是肺窗还是纵隔窗,每两组测量值的组内相关系数均在0.9至1之间. 结论:靶病灶最长径变化超过10%,同时绝对值变化超过3mm,可以认为是临床实践中非小细胞肺癌肺内靶病灶客观反应的截断值.
非小细胞肺癌 影像检查 肺内靶病灶 客观反应截断值 观察者变异度 RECIST标准
徐龙 谢晓冬 刘文源 段阳 邹明宇 徐森 张冠中 郑振东
沈阳军区总医院肿瘤科 沈阳 110016 沈阳军区总医院放射诊断科
国内会议
合肥
中文
1-20
2017-06-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