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条形码在大头金蝇种级鉴定中的适用性研究
目的:以大头金蝇为例探讨DNA条形码在蝇类的种级鉴定水平上适用性,从而为国境口岸截获的蝇类提供一种高效、便捷的鉴定方法. 方法:2012年5月-2013年8月,在全国23个省市52个地点采集642头蝇类,其中208头大头金蝇,以及434头其他蝇类,共计14种,包括大头金蝇的近缘种肥躯金蝇.获取这些个体的DNA条形码序列,另外结合国际DNA条形码专用数据库(BOLD)中公开发布的98条大头金蝇的DNA条形码数据,分析其序列差异度及种内和种间的遗传距离. 结果:中国208头大头金蝇个体的和国际上公开的98条大头金蝇的DNA条形码序列差异度小于1%,与同属近缘种的差异约在2%左右,与同科不同属的种类间的差异在5-8%,不同科的种类之间的差异大于或者约等于10%.种内和种间存在着明显的遗传间隔(Gap). 结论:大头金蝇的DNA条形码种级鉴定结果可靠,其他蝇类种类的鉴定可以借鉴,该技术可以用于口岸截获蝇类的种级鉴定.
大头金蝇 病媒生物 种级鉴定 DNA条形码 遗传距离
岳巧云 邱德义 魏晓雅 陈健 刘德星 单振菊
中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中山 528403
国内会议
重庆
中文
231-235
2016-11-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