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童年期虐待的不同形式与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关联性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形式的童年期虐待与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关系. 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广州、新乡、沈阳和重庆4个城市14221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了解一般入口统计学指标、心理病例症状、童年期虐待经历及自杀行为等信息,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形式的童年期虐待对自杀行为发生的影响. 结果:中学生童年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总体虐待、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检出率分别为41.0%、38.0%、7.3%、51.0%、14.4%、8.3%和3.9%.男生躯体虐待的检出率高于女生,女生情感虐待和自杀意念的检出率高于男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童年期性虐待、总体虐待、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检出率无性别差异.除外童年期躯体虐待、总体虐待与男生自杀未遂,不同类型的童年期虐待均是男女中学生自杀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P<0.01).随着童年期虐待种类数的增加,男女生自杀行为的发生风险亦呈现增高趋势(P<0.01).持续发生的虐待事件以及施虐人包括父母和其他人的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结论:童年期虐待经历是中学生自杀行为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加强对童年期虐待问题的重视和干预,可作为中学生自杀行为防控的重要举措.

中学生 自杀行为 童年期虐待 关联性

万宇辉 刘婉 孙莹 苏普玉 郝加虎 陶芳标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合肥,230032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合肥,230032;安徽人口健康与优生省级实验室,合肥230032

国内会议

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换届及第十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学校分会换届及第五届全国学术交流会

北京

中文

127-134

2016-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