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中医体质测量与中医证候测量

关于体质的概念,1977年,匡调元最先发表了”体质病理学研究”的论文,1978年王琦、盛增秀合作出版了第一部《中医体质学说》的专著,明确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的内容及有关概念.指出:”体质是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形态结构、功能活动方面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并表现出心理性格的相关性”,它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体质过程论(体质是一种按时相展开的生命过程)、心身构成论(体质是特定躯体素质与相关心理素质的结合体)、环境控制论(环境对于体质的形成与发展自始至终起着制约作用),这些观点的提出,在1987年召开的全国中医体质与腹诊学术研讨会上,得到了大多数与会学者的赞同,并把它作为正式概念确定下来”1”.证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是疾病某一状态所出现的特有临床表现的集中体现。中医体质学说十分重视体质与证的关系,并把它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加以研究。现在关于体质与证的论述有两种:(1)认为二者从本质和概念区别开来。匡调元认为,“体质与证型是有区别的.虽然体质可以改变,但其变化较缓慢,证则不然,它主要是在明显的、待定的、相对而言比较急剧的致病因子作用于体质后形成的临床类型。”(2)王琦认为,“体质是产生‘证’的重要物质基础,‘证’常随体质而转移。”所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医体质为依据的。

中医体质 中医证候 临床测量

刘艳骄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睡眠科,南区睡眠中心;北京市中医睡眠诊疗中心,北京100053

国内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四次中医体质学术年会

北京

中文

67-68

2016-08-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