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对稻田土壤氮素供应的影响
目的:添加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素损失.本文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D和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对稻田土壤氮素供应的影响,探讨抑制剂提高氮肥利用率以及稻谷产量的机理.方法:本试验设在中国南方红壤稻田,试验共设5个处理:(1)不施氮肥(CK);(2)尿素(U);(3)尿素+脲酶抑制剂(U+UI);(4)尿素+硝化抑制剂(U+NI);(5)尿素+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U+UI+NI);设3次重复,脲酶抑制剂(UI)NBPT与硝化抑制剂(NI)DMPP用量均为尿素(U)用量的1%,施肥前将抑制剂与尿素混匀作为基肥一次性施用.通过取样分析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各处理对土壤脲酶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土壤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以及微生物碳、氮的含量,研究NBPT对水稻两个主要生育期土壤氮素供应的影响,比较各处理的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以上各指标对产量的影响,探明脲酶抑制剂NBPT与硝化抑制剂DMPP在稻田的增效机理.结果:1)与单施尿素相比,添加NBPT以及NBPT与DMPP配施均显著提高了稻谷产量,两个处理分别增产6.56%与8.24%;NBPT与DMPP配施显著提高了水稻地上部氮素回收率.2)与单施尿素相比,添加NBPT以及NBPT与DMPP配施,显著降低了水稻分蘖期的土壤脲酶活性和铵态氮含量,显著提高了孕穗期的铵态氮含量,而对此时期的脲酶活性无明显影响,所有处理对两个时期的硝态氮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无明显影响;因此,NBPT对于抑制脲酶活性以及提高铵态氮含量的作用主要在孕穗期之前,而单施DMPP没有明显效应.3)从各项土壤指标与水稻产量相关性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来看,水稻分蘖期与孕穗期稻田土壤中铵态氮含量对水稻产量影响显著,而且孕穗期的影响大于分蘖期,其余指标则对产量无明显影响.结论:孕穗期土壤中的铵态氮含量对于稻谷产量的影响较大,而脲酶抑制剂NBPT以及NBPT与硝化抑制剂DMPP配施显著提高了孕穗期土壤中的铵态氮含量,为水稻后期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氮源,为最终显著提高稻谷产量以及地上部的氮索回收率奠定了基础.
水稻 氮素供应 氮肥利用率 脲酶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
张文学 孙刚 刘增兵 李祖章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江西南昌330200 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200 农业部双季稻营养与农业环境观测实验站,江西南昌330200
国内会议
济南
中文
28-37
2016-11-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