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从戏曲的语言到电影的言语--谈电影中戏曲元素的跨媒介表意

类型衰微对于中国而言,电影虽是西风东渐的产物,却深受本土传统文化影响.电影传入中国之时正值戏曲行业的繁盛期,其诞生之初便与戏曲在创作、发行诸多方面有紧密联系.电影与戏曲在浸染互动中自行演进,形成了两种形式的艺术融合:其一是戏曲电影,成为中国独有的类型电影;其二是含有戏曲元素的主流电影,其中的戏曲元素成为具有鲜明区域属性的文化标识.戏曲作为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受戏曲、电影两界人士的期待:戏曲业者希望借电影复兴戏曲;电影业者则希望结合戏曲,诞生大众认可的电影类型。一个双方都可能满意的、比较普遍的设想是:戏曲、电影按照印度“歌舞片”的模式结合,形成一种区别于戏曲电影的、较为通俗、流行的类型形态。鉴于这种类型电影与歌舞片的相似性,暂且称之为“戏舞片”。中国电影史上一度形成了这种电影,例如《东成西就》、《天下无双》,皆是叫好叫座的商业片,其中对于戏曲语言的选用与改良有值得取法之处。在戏曲式微、戏曲电影唱衰的大背景下,传承戏曲艺术必然要做出一些改变。将“戏舞片”打造成我国独具特色的类型电影不失为一个折中的办法,它增强了中国电影的民族属性,也保留了戏曲艺术的基本样貌:使戏曲元素成为电影中的一段华彩,是满足电影多样化、保留传统文化的多得之举。

电影作品 戏曲元素 跨媒介表意 传统文化

王礼迪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国内会议

2016第三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

北京

中文

89-98

2016-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