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艺术节评估标准初探--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比较研究
随着日前第十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圆满落幕,艺术节对于城市发展、文化生活的作用日益凸显,社会各界对艺术节的关注与日俱增.艺术节服务于艺术追求,尊重艺术个性,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纵观全球各地,各式各样的艺术节五花八门.几乎可以说有多少个艺术节,就有多少种办节模式.与此同时,每年都有新的艺术节诞生,也有旧的艺术节停办.为了实现艺术节的繁荣与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委托专业机构针对每届节事开展评估,为艺术节不断改进完善提供依据.问题是怎样的艺术节更适应城市发展与社会大众的需求?本文集中探讨艺术节的衡量标准和指标体系,希望通过文献分析和国际比较,总结归纳艺术节的功能与属性进而综合利用内涵分析、效应分析和相关属性集合等方法,构建由功能标准、内容标准、效果标准和管理标准组成的艺术节评估指标体系,一方面为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出可操作性建议,一方面推动艺术节评估不断实现科学发展.
国际艺术节 评估标准 指标体系
戴宇菲 张敏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 复旦大学
国内会议
珠海
中文
617-633
2016-04-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