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磁共振引导下导航定位背外侧前额叶(DLPFC)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在抑郁发作患者的初步研究

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作为一种无痛、非侵入性、高耐受性治疗难治性抑郁的方法有大约20年的历史.2008年被美国的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做为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选择.但是rTMS的疗效一直被认为是温和的,一项系统综述中收集了29项高频rTMS刺激左侧DLPFC的随机对照研究,共有1371名患者,结果显示接受高频rTMS刺激治疗的有效率是29.3%,而对照组的有效率为10.4%.虽然两组的有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但可以看到治疗组的有效率仍然不到30%.在这项研究中探讨了“标准5cm”定位方法和磁共振导航精准定位法在刺激部位上的差别。发现采用“标准”的定位流程并不总能准确刺激到DLPFC上,在个别患者身上这种差异是较大的。两种定位方法平均距离为17.42±9.62mm。导航定位的DLPFC平均距离M1 64.33±9.85mm。这与之前有关的研究结果相仿,提示实际的DLPFC位置与传统定位方法比较起来位置更加靠前。另外,本研究中TMS治疗次数超过5次的患者中在TMS治疗结束时全部有疗效,其中治疗次数较少的患者,在通常认为药物起效时间未到的情况下抑郁评分也有显著下降。

抑郁发作 重复经颅磁刺激 磁共振 导航定位 背外侧前额叶 临床疗效

胡希文 李轶 董介正 杨荣梅 马洁华 谭忠林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中心

国内会议

2016年浙江省行为医学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

杭州

中文

127-130

2016-09-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