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论六朝碑文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

到了中唐以后,碑传一词开始普遍使用,碑序与史传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所以碑文批评逐渐以叙事为正宗。如明徐师曾认为碑文“主于叙事者曰正体,主于议论者曰变体,叙事而参之以议论者曰变而不失其正。至于托物寓意之文,则又以别体列焉”(《文体明辨序说》)。后来朱荃宰《文通》、章学诚《文史通义》都赞成此说,但他们都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六朝是一个叙事文体较为边缘的时代。其实,这种论调与明清叙事文体的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明清碑文批评以叙事为正体,以今律古,严分正变,无疑对六朝碑文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也有一些文人不拘泥于正变之说,如汪中云:“碑铭之体,自东汉至于唐初,其叙年月官阀既详且实,而于事迹,则为隐括比拟之词。中唐以后,作者数家,始以《史》、《汉》叙事之法行之,故史家多采焉;而年月官阀,以求行文简便,且避体制之重。”他认为碑文创作应“于年月官阀则用汉以后例,于事迹则用唐以后例”(汪喜孙《容甫先生年谱》)。虽然汪中仍重叙事,但却表现出融通正变的可贵倾向。到了近代,刘师培等人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六朝碑文进行研究,注重辨体分析,深入挖掘六朝碑文的独特之处罢。今天要避免那种尊正卑变的狭隘思维,以一种通变的眼光重新审视六朝碑文的独特成就。

六朝碑文 创作特色 文体辨析 叙事结构

陈鹏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国内会议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桂林

中文

491-495

2016-09-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