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用”虚”
众所周知,中国作为文学创作样式的散文的发展、成熟大体经历过三个大的段落:殷周以来到两汉,文章的“文”还是笼统的概念,散文文体还没有独立,还包含在一般的“文”之中;魏晋时期“文学的自觉”观念形成,区分出不同于“经”、“史”、“子”著述的“文”,这是真正散文文体观念的滥筋;到唐宋,“古文”繁荣,作为文学创作的“散文”观念进一步明晰,真正的文学散文与诗歌创作鼎盛。这个历史发展进程,又是与文人逐渐更加有意识地在作品中表达个人主观意识同步的,也是和写作中艺术创作意图逐步强化同步的。这种发展趋势体现在写作手法上,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更多地用“虚”,即更多利用和发挥主观构想的作用。
中国散文 文学创作 写作手法 主观构想
孙昌武
南开大学
国内会议
桂林
中文
4-9
2016-09-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