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通过下位椎弓根上缘的改良穿刺方法的PELD治疗向下游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目的: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LD)正逐步成为一项有效的、能够取代后路开放手术的新技术.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穿刺方法,游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带来了巨大的技术挑战.我们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安全有效的穿刺技术以摘除向下游离的椎间盘碎片,并通过与传统穿刺方法比较,研究其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情况. 方法:从2014年2月至2014年8月,连续45名被诊断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通过详细的临床查体和磁共振(MRI)检查,证实他们有接受PELD治疗的指征.他们被随机分成两组,A组采取通过下位椎弓根上缘穿刺方法来行椎间孔成形术,B组则采取传统椎间孔入路途径.通过下肢的VAS(Visual AnalogScale)疼痛评分和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功能评分来评价临床结果.然后,根据术前MRI成像所呈现的椎间盘游离程度,将参与者划分为两种类型游离(高度和低度).最后,分别分析两种穿刺方法的技术优势,以及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22名患者被纳入A组,其中高度游离型12例(54.5%),低度游离型10例(45.5%);23名患者被纳入B组,其中高度游离型11例(47.8%),低度游离型12例(52.2%).随访时间大约持续了1年.两组术后的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性降低(P<0.01).在随访期间,两组的临床疗效差异逐渐地缩小;在随访的最后,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VAS∶P=0.32;ODI∶P=0.46).在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上,两组亦无统计学差异(P=0.36;P=0.08).B组中高度游离类型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明显较A组中高度游离类型的患者延长(P=0.02).但是,游离程度对于采用改良穿刺方法的A组来说,手术操作时间几乎不受影响(P=0.19).在操作过程和随访期间,A组患者均没有发生穿刺相关的并发症. 结论:通过下位椎弓根上缘的椎间孔成形PELD技术治疗向下游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被视为一种安全而有效的微创技术.此外,识别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学特点进而选择最合适的穿刺技术至关重要.

腰椎间盘突出症 髓核摘除术 椎间孔镜 穿刺方法 下位椎弓根上缘 疗效评价

应金威 黄克伦 朱旻宇 陈毕 王宇 滕红林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

国内会议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

浙江余杭

中文

296-296

2016-07-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