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双相障碍患者残留症状调查及对疾病结局影响

目的:本研究调查双相障碍患者残留症状及危险因素和其对疾病结局影响. 方法:门诊双相障碍患者,经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定式临床检查(SCID)诊断符合双相障碍,汉族人群,年龄18-65岁,男女不限,已在精神病专科医院接受情感稳定剂碳酸锂或丙戊酸盐治疗,不合用或合用选择性5-HT再摄取阻滞剂,足量治疗≥12周,可合用苯二氮卓类药,获得书面知情同意.排除有精神病性障碍、严重躯体疾病及其他遗传疾病史,排除智力低于正常水平及其它因素(如严重视、听觉障碍)影响测试者.共调查64例.测评自编人口学和一般临床情况调查表、杨氏躁狂量表(YMR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社会功能量表(SDSS). 根据YMRS (≥10分)、HAMD-17评分(≥38分)分别分为无残留症状组和有残留症状组,残留躁狂症状组和残留抑郁症状组,进行t检验、x2检验、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双相障碍患者YMRS≥10分、HAMD-17≥8分比例分别为12.5%,14.1%,有残留躁狂症状或残留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5%。残留症状组与婚姻状况、总病程相关(P<0.05);残留躁狂症状组与总病程显著相关(P<0.01);残留抑郁症状组与文化程度相关(P<0.05),与年龄、总病程显著相关(P<0.01)。残留症状组与SDSS家庭职能、对外界的兴趣与关心、责任心与计划心因子受损显著相关(p<0.01);残留躁狂症状组与SDSS的婚姻功能因子受损相关(p<0.05);残留抑郁症状组与家庭职能、对外界的兴趣与关心、责任心与计划心因子受损显著相关(p<0.01)。 结论:双相障碍患者残留症状发生率较高,残留抑郁症状与残留躁狂症状对患者的社会功能损害情况不同。

双相障碍 残留症状 危险因素 疾病结局

肖春兰 方芳 王萍 丁燕 介勇 黄乐萍 朱光 汪作为

上海市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同心路159号,200083

国内会议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

南京

中文

153-153

2016-06-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