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王庆国教授辨治病毒性乙型肝炎的经验特色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一般以乏力、肝区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肝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病例可出现发热、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病毒性肝炎,尤其是慢性乙型肝炎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每年超过100万人死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乙型肝炎的病因主要为湿热毒邪。若情志内伤,劳倦太过,或饮食不慎,湿热毒邪侵犯肝胆,首先导致肝胆气机条达失常,疏泄不利,出现湿热气郁病变,继而由气及血,由经入络,由肝及脾,导致经络瘀阻、肝郁脾虚或肝热脾寒的病变。在乙肝病变过程中,由于湿热毒邪不解,每易伤阴动血,此时虚实夹杂,治疗颇为棘手,而且气滞血瘀,水血同病,肝病及脾,影响脾脏运化,肝失疏泄,三焦水道失调,终而导致水液内停,继发肝硬化腹水等病变。王教授提出:“乙肝首辨阴阳气血,在气分者,疏肝解郁理气,清热利湿解毒;在血分者,又当佐以养血活血,通络搜剔之品。”颇具临床指导价值。本案患者初诊时:胁肋胀痛,心烦口苦,小便黄短,面带油垢,舌红苔黄,一派湿热毒邪蕴结气分之象,当急以祛除湿热之邪为主,选用柴胡解毒汤加减,并重用三草,即金钱草、垂盆草、白花蛇舌草,在于加大本方清热解毒之力,本方降转氨酶、球蛋白有良效。二诊时,患者诸症减轻,湿热之象减退,但肝区胀痛不适,舌质发暗,此病邪久羁,病久入络、肝血瘀阻之征,当加用养血活血之品,故加入丹皮109,茜草109,同时乙肝病程日久,肝病及脾,故而加入温通肝脾之桂枝、苏子,以助阳运,乃固护正气、补脾制肝之意。纵观本案治疗,王教授始终以柴胡解毒汤为主,配伍健脾益气,养血活血之品,随症加减,灵活治之,患者肝功恢复正常,症状改善显著,故而能带病延年。

病毒性肝炎 发病机制 中药药理 临床疗效 王庆国

刘晓倩 王雪茜 闫军堂 马小娜 刘敏 赵琰 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国内会议

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名医学术传承信息化分会成立大会暨名医经验与传承方法研讨会

北京

中文

101-112

2016-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