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不居集》”理脾阴九方”组方规律探讨

在明代以前,脾胃学说多以脾气、脾阳立论.如汉至唐宋,伤寒学派持本寒标热的观点,辨证详于风寒而略于湿热,论治重于温阳.脾胃虚证,多主理中汤,薯蓣丸,吴萸汤,大、小建中汤;至于宋元,李东垣以脾胃内伤立论,主张”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创补中益气、升阳益胃等方.迨至明代,越来越多的医家认识到脾胃之阴的重要性,缪希雍谓”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虚之法,而不知甘寒滋润益阴之有益于脾也”,用药气清味薄、甘润清灵,创治脾胃之又一新法.张景岳与罗周彦亦补东垣之未逮,创补阴益气煎、补中益阴汤等,维护脾胃之阴液.然及至吴澄,方有对脾阴虚的确切认识,并形成系统的理、法、方、药.故有学者认为,在明清医家中,对脾阴虚的治疗论述最专的当数吴澄,吴澄“理脾阴”思想的形成受汪机影响颇深,重视营气之用,临证喜用人参,谓其“大补五脏之阳而不燥”。而对芪、术、归、地等甘温之药,则认为补胃阳有余,补脾阴则不足。较同时期缪氏以甘温药补中气,取升麻、柴胡、葛根、防风等风药鼓舞下陷之清阳,吴澄首选山药、扁豆、莲肉等芳香甘淡之药,善用血肉有情、药食两用之品扶助正气。由此可知,吴澄在调理脾胃时兼收温补培元与养阴清润两法之精华,对“脾阴”的论治,以“理”冠之,温、清、补、消、润等法兼备。自吴澄始,“脾阴虚”便逐渐成为与“脾气虚”、“脾阳虚”并重的脾虚主要病机之一。《不居集》一书创造性地将“脾阴虚”引入虚劳证治,并形成系统的理、法、方、药体系,为中医学脏腑理论中的脾阴学说做出了重要贡献,对罗浩、江之兰等后世新安医家亦有积极影响,为其后叶天士、吴鞠通、林佩琴、唐荣川、张锡纯等有关胃阴虚、脾阴虚的进一步阐发,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理脾阴九方 组方规律 临床应用 《不居集》

徐雯洁 王国为 黄江鹏 徐世杰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

国内会议

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名医学术传承信息化分会成立大会暨名医经验与传承方法研讨会

北京

中文

278-282

2016-05-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