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抗组胺治疗对组胺诱导的皮肤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改变的作用研究

目的:慢性荨麻疹(chronicurticaria,CU)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它的发病与血管壁通透性改变密切相关.本研究目的比较不同抗组胺治疗方案对组胺诱导的皮肤微血管内皮细胞(HDMECs)通透性改变的作用;有望明确何种抗组胺治疗方案更能有效阻断组胺对HDMECs通透性的改变. 方法:HDMECs细胞株培养,传代;置于Transwell小室的上室培养.单层HDMECs加入10uM组胺刺激细胞30min后,分别予以下不同抗组胺方案处理细胞:1)盐酸非索非那定组;2)氯雷他定组;3)苯海拉明组;4)雷尼替丁;5)盐酸非索非那定2倍剂量组;6)盐酸非索非那定4倍剂量组;7)盐酸非索非那定加氯雷他定组;8)盐酸非索非那定加苯海拉明组;9)盐酸非索非那定加雷尼替丁组;同时设立只加组胺组及空白对照组;处理完成后,上室加入FITC-dextran(1mg/ml),不同时间点,取下室上清分光光度计法检测荧光强度。 结果:分光光度计检测荧光强度发现,加入FITC-dextran20min后,盐酸非索非那定加雷尼替丁组阻断组胺对HDMECs通透性的改变率最高为31.65%±0.052;与其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盐酸非索非那定加氯雷他定组效果其次,与其余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盐酸非索非那定2倍剂量组,盐酸非索非那定4倍剂量组,盐酸非索非那定加苯海拉明组效果次之,但与单独使用抗组胺各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非镇静H1受体阻断剂联合H2受体阻断剂在抑制组胺诱导的HDMECs通透性改变的作用中效果最好,其次为非镇静H1受体阻断剂联合2代H1受体阻断剂,再次为非镇静H1受体阻断剂联合1代H1受体阻断剂和增大非镇静H1受体阻断剂剂量,效果均好于单独使用各种阻断剂。

慢性荨麻疹 抗组胺 皮肤微血管内皮细胞 通透性改变

付丽新 陈涛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 610017

国内会议

第十届四川·重庆皮肤性病学术会议暨四川省医学会第十三次皮肤性病学术会议

成都

中文

795-796

2016-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