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与时俱进话养老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经过对全球人体素质和平均寿命进行测定,对年龄划分标准做出了新的规定.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60岁至74岁为年轻老年人,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很多人错误地认为,退休就是”船到码头车到站”已经是完成了历史使命.自认是风烛残年,老朽无用了,也就自我放逐,吃吃玩玩度余生.不再学习、不思进步,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所以对外面的新世界越来越陌生,不能适应,甚至会有抵触.正如有的老人自我调侃的那样:”万般皆下垂,唯有血压高”,”知识退化,器官老化,思想僵化,等待火化”,失去生活目标、没有生活的热情,自我放弃、自甘堕落.更容易滋生自卑感,孤独感,并加大了依赖性.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那么即便只有20岁也会比80岁的老人更加衰老.科技发展愈速,知识老化也愈快,单凭几十年摸爬滚打积累出来的老经验倚老卖老,靠一技之长吃遍天下早已行不通了。即便原来大半辈子从事科技工作的高级知识分子,一旦放弃学习,知识陈旧同样会被淘汰。现代科学技术在医疗、康复领域的长足发展,以及社会保障、社会照料的日益完善,老年人健康与生活状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年轻化”成为当今老年人的一个特点。许多老年人达到退休年龄后仍然保持健康体魄、旺盛精力和活跃思维。使老人们退而不休,老有所为成为可能。退休仅仅只是生命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应当可以作为另一个新的起点,开启更美好的第二人生。犹其是当今中国,随着老龄化浪潮袭来,人口红利优势已经不再,如何部署以高素质的人才红利逐步取代人口红利,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已经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大问题。其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就是怎样充分发挥中老年知识分子、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让他们能够更新创新、重树雄风、再铸辉煌。而这也是人才资源结构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如今更多老人面临的养老困境,已不再是“老无所养”,解决吃饱穿暖的问题,而是老无所为、老无所乐,转变养老观念非常重要。以往的“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行”等老一套的传统想法已经行不通了,消极被动养老要向积极主动的自主养老、自主享老转变。要让高新科技为我所用,分享社会发展带来的便利和福利,为晚年生活增添光彩。老年人必须坚持终身学习,保持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和敏感性,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保持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

老年人 退而不休 终身学习 养老观念

吴剑平

综合委

国内会议

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

上海

中文

275-278

2016-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