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论比况的模糊性在书法技法教育中的运用--对中国古代书论中一种表达方式的省思

比况是古代书论中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它的表述与逻辑、思辨的表述有很大差异.比况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处在一个非封闭性的意义结构中,这使其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其语义和表述的模糊性,成为古人批评的对象.另一方面,比况的表述也能在人们心中唤起因人而异但基调相近的体悟.由这种模糊性带来的感知和体悟,可以窥探中国美学的特点.本文注重学科交叉研究,借助符号学、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比况表述模糊性的原因,并结合中国美学,探讨其在书法技法教育中如何发挥最优效果.基于此,教、学双方应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基础上”黼藻性灵”与”心手相应”.

书法技法教育 古代书论 比况 模糊性

曲斌

国内会议

2016全国高等书法教育(郑州)论坛

郑州

中文

294-304

2016-11-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