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的机会主义及其制度分析

文章认为认识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现象不能仅从行为人的主观偏好去解释,还需要从外部的制度环境去探讨.分析认为”为官不为”实质上是一种官场上的机会主义,其中制度上的空当和缺漏是官员敢于投机与博弈的体制性根源.就现有的体制机制来分析,宏观制度中的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上下分治体制下的自由裁量权、压力型体制中的权责不对等问题以及微观制度中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监督问责制度的不健全为其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与投机的空间.这种自利性的机会主义如果不严加约束治理,必然会损害群众的合法利益,造成基层政权与辖区民众之间利益上的”低度共容”.研究认为要破解”为官不为”现象,避免基层政权与辖区民众之间出现利益的”低度共容性”局面,从外部控制的视角来看,可以沿着两条思路展开:第一条,寻求”内塑动力”的办法,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官员的内在责任自觉来敦促官员奋发有为;第二条,采取”外施压力”的途径,通过有效的督查问责约束官员在法定的轨道内履职担责来防止官员不作为.

基层干部 不作为现象 机会主义 激励机制 督查问责

佘湘

绍兴市委党校

国内会议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

杭州

中文

208-215

2016-11-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