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墙体防潮技术研究--以杭州平远里建筑群为例
历史建筑由于建造年代久远,防潮层中的防潮材料老化失效、部分建筑建造时并未设置防潮层、屋面未设置集中排水、后期改造过程中室外地面抬高及排水明沟被掩埋等原因,导致了土壤中的水份沿基础和墙体毛细上升,形成墙体潮湿.在欧美发达国家,多采用化学注射的方法来修复防潮层,对历史建筑影响较小.特别是德国,自1965年开始,就尝试向墙体内部注射多种防水的材料,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试验、探索出一套适合杭州本地历史建筑墙体防潮的技术,本文以杭州平远里建筑群保护整治工程作为试点,选择部分潮湿度较高的青砖墙体进行了现场试验和分析.通过室外勒脚、明沟的修复,改善外墙表层防水性能;通过室内地面防潮处理,提高外墙内侧防水措施;通过对墙体内部化学注射不同类型的防水材料,阻断毛细水上升途径.文章拟结合不同施工工艺、成效数据的比较,探究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墙体防潮材料、技术的优缺点,并对今后中国历史建筑防潮技术的发展和改良提出意见和建议.
历史建筑 青砖墙体 防潮处理 防水性能
王少媚 吴黎梅 王利明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114-122
2016-10-2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